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廉政文苑

“天下师表”余正健

浏览次数:    发布时间: 2015-08-31 16:07 字体大小:

余正健,字乾行,号惕斋,御赐号孝白。生于顺治十四年九月,路上村余氏第二十九世长房。

余正健为官勤于奉职,操守清廉。任河南副主考与江南提督学政时,注重整顿科场纪律,杜绝弊端,堵塞贿途,对携馈品求谒者不予接见,且不辞辛劳,躬亲评卷,鉴别诸生文章功底,精心选拔人才。于顺天府尹任内,致力剔奸弊,督囹圄,减狱讼,察城池,处事恭慎正直,人称其“于卑职无所狎,于权贵无所贬”。从宦十余年,颇得朝廷器重,康熙皇帝曾多次御旨赐以《古文渊鉴》、“松花石砚”等物,雍正元年(1723年)御赐余正健为“天下师表”;士臣赞其“和而不流,清而不刻”。生平著有《校士漱芳录》、《敬义斋集》等文集,今已散佚,唯《龙源堂记》、《卢孝子传》等篇尚存。

 

(阮兆菁)阳春三月,微暖的阳光铺展开来,嫩绿的柳条在风中摇曳,多姿的春色扑入眼帘,车子沿着宁古路向前向前,一个小时的车程,我们的车子就到达了古田县鹤塘镇路上村,在村口往右100米处,正健公园矗立眼前。置身其间,怀古之情油然而生!

这个投资200万元,占地3000平方米的正健公园,2013年9月25日竣工落成。落成当日,在路上村文化活动中心,由古田文化馆林兴华老师编剧、连江闽剧团改编的闽剧《余正健》正在热情上演,村民们观看完精彩的演出,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,对这位“天下师表”怀着深深的景仰之情。

我们来到余氏宗祠,祠堂坐北朝南,五落递进,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,如意斗拱层层出挑,翘角飞檐,殿堂天井,错落中有韵有致,古朴中透着典雅。主祠内供奉着顺天府尹余正健公的神像,在享堂上一方匾额巍巍高悬,上书“天下师表”四个端庄清秀的大字,为雍正皇帝所赐,因为余正健正是皇帝的老师。故而,满朝文武官员和天下百姓都冠之为“皇帝老师”的荣耀。

于是,余正健这样一个古田历史上的名宦,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渐渐高大起来,有关他的生平也如涓涓细流汩汩而出。

正健幼年家贫而好学求上进,入塾就读,聪敏过人。康熙三十二年考取县学第一名,康熙三十五年乡试解元,翌年连捷进士,选翰林庶吉士。康熙四十四年任历代诗余馆纂修,康熙四十七年秋钦差河南副主考,康熙四十九年连升左春坊中允、翰林院侍读、国子监祭酒。康熙五十三年五月迁江南提督学政,康熙五十五年二月擢顺天府尹,同年十月又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顺天府尹。康熙五十六年余正健受命云南学政。雍正元年(1723年)因病告假回籍,途经临清病卒。

传奇故事,口口相传,路上村的村民们眉飞色舞,感佩至极。先说说正健名字的来由吧。康熙十年(1671年)九月二十六日,余氏二十八世叔殷公劳作于村边,忽闻家人报夫人产麟儿。通晓命理的叔殷公屈指一算,此儿非富即贵,喜不自禁,直奔家中,为其取名正健,字乾行,并寄予莫大期望。

都说吉人自有天相,余正健自然也不例外,每每危难时刻,每每冥冥之中,总有神秘的力量在护之佑之。幼年的正健常跟随大人到车碓玩,在其三岁时,一次不慎落入车碓的米臼里,眼看高抬的米杵就要砸下,在旁的大人大呼救人。奇事发生了,原本转动的碓车停了,米杵也停半空中,小正健平安无事,似有神的力量在保护着小小的正健。

俗语常说吉星高照,而在余正健身上,真正得到了应验。传说在余正健中进士之前,常年有高照伴随,且这高照只有其表妹倪惠兰才能看见。一日,余正健如往常一样教完书摸黑回家,倪惠兰没见到那如斗的高照,心中很是疑惑。经再三询问,方知家人倪德信为人代写了封休书。后通过苦口婆心地做工作,追回了休书,余正健的高照又回来了。“背卷上京”的故事也让人对余正健刮目相看。早年的余正健生活贫困,就连进京参加考试的三十两茶银都没有。按照当时科举制度,乡试、会试都得第一名,背考卷进京赴考可免茶银三十两。清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,余正健背着乡试、会试卷子(当苦力)进京考试,结果中了进士。

余正健一生严于律己,以古圣贤为榜样,孝母尊兄,美德为时人所称颂。他幼年读私塾时,顽皮、好开玩笑。有一次他趁塾师不在场,便用毛笔蘸墨为同学画“脸谱”,将个个都画成“金刚恶煞”,唯他自己装扮成“红脸关公”,并在课堂上导演“三国演义”,搅得学堂物什狼藉、乱作一团。塾师回来后异常生气,将诸生各打几十大板后,便帮助其他同学洗脸干净,唯把肇事者余正健满脸涂黑,并责罚他带着“黑脸”回家见爹娘,结果他又被父亲痛打一番。余正健心中怨气难平,对同学发誓:我将来要是当了大官,就一定要羞辱这个塾师的!但若干年后,他当上了国子监祭酒,反而心存感激,要回乡感谢当年的严师。偏偏地方官受其当年在乡里的一些同学的唆使,为迎逢余正健,自作聪明地将一幅对联贴于迎接余的轿门两边,联曰:“当初墨涂面,今朝顶上珠”,还狗仗人势地让人通报那位塾师前来迎接。那塾师早已知道余正健回乡省亲这件事,反而神情自若地坐在学堂里,“千呼万唤不出来”。余正健前来见此情形,心生惶恐,赶紧揭下轿门上的“对子”,毕恭毕敬地觐见“恩师”,并跪请老师谅解地方官员的莽撞和无理,言辞恳切地说,恩师若要责罚,就像以往教训自己那样,打自己的板子……余正健恭谦的态度,让塾师感动不已,言:“如此襟怀,天下学子幸也!”同时,还摊开其揭下的对联,当场挥毫,各添两字,成了“若无当初墨涂面,哪有今朝顶上珠”。这“联”后来成为了余正健的“座右铭”!

而“饭甑开花”的故事至今还让村里人津津乐道。清康熙三十五年(1696年)的一天,余正健要到福州去赶考,妻子倪氏清早起来为其做饭,发现饭甑里的饭花开了,形如牡丹,异香扑鼻。她听老人们说过饭甑开花是大吉兆,不能说破,说出去就不灵验了。她想为夫参加科考必中头名,心中不禁大喜,遂将一甑饭藏到米仓里。由于饭甑开花,妻子倪氏重新量米煮饭误了时辰。余正健等了老半天饭还没有煮熟,便一赌气出门赶考去了。走了半天,疲乏饥饿,看到一深潭,心想穷得连倪氏都看不起,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?还不如一死了之。正想跳下潭去,却见潭中龙现,觉得是好兆头,就继续上路,结果中了解元。

走近余正健,我们剖析他的思想精髓,不难发现,升任京官的余正健处事恭慎正直,从不以势欺人。他的精神至今依然感动着我们。某年清明节,乡人黄某扫墓时不慎引燃山火,烧到了余正健的祖坟。族人为此大为愤怒,将此事报与余正健。在知晓情况后,余正健并未罪责黄某,而是责备族人:吾辈祖坟杂草不除,怎怪他人焚之?

在走访中我们发现,古田三中正坐落在正健公园和余氏宗祠的中间,“天下师表”余正健文化的浸润,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。创办于1944年的古田三中,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世人展示着她的气度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1997年,校友郑运钟以古田文科状元的成绩考进北大中文系。而路上村,自高考制度恢复之后,相继有200多人考上大专以上学校,在祖国的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。

把思绪拉回到今天,我们依然可以自豪地说:“历史名人余正健是路上村的骄傲,是鹤塘镇的自豪,是古田人民廉政自律的典范!”倘若余正健老人今天还健在的话,看到今天路上村的日新月异,村民们生活富足殷实,村庄美丽纯粹,他一定也会由衷地发出会心的微笑!

【top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