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廉政文苑

漫谈丁芳德政碑

浏览次数:    发布时间: 2016-03-30 17:27 字体大小:

 

福鼎自建县以来,历任县令百余人,立“德政碑”者唯光绪间县令丁芳。丁芳任职期间,兴文教、修城垣、广育婴、禁赌博、捕盗贼、防火患、建六房,政声颇佳。为纪念丁芳的德政,光绪二十五年五月,福鼎士民为其树《丁公德政碑》。

何谓“德政碑”?凡为官者清正廉洁,造福一方,曰“德政”。百姓为其刻石立碑,至于百姓是不是自愿,那就不得而知了。在碑石上刻上纪念性的文字和图画,竖立起来,作为永久的纪念,称为“德政碑”,又叫“遗爱碑”或“去思碑”。

闽东比较有名的“德政碑”有明湖广布政使游朴“德政碑”、清福宁知府李拔“德政碑”等,前者碑石尚存,后者已不知所踪。“德政碑”福鼎也就仅丁芳立过一块,但闻其名未见其庐山真面目。光绪年间的福鼎县令丁芳在福鼎任职近十年,但现仅存的《福鼎乡土志》对其生卒记载还是语焉不详,但事迹还是有寥寥数笔。乡土志载,丁芳,字兰村,河南祥符人,进士出身。清光绪十七年(1891年)任福鼎县知县,何时离任不得而知,丁芳在鼎政声颇佳。

丁芳为人敦厚,办事精明干练。据传其断案必穷根究底,明察秋毫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《福鼎县乡土志·刑政》中关于丁芳狱讼刑政的一段记载。其实狱讼刑政,也是清代基层知县的主要政务之一,民间诉讼案件均由知县坐堂推问判决。光绪十七年,知县丁芳“摘奸发伏,人不能欺;每折狱,升堂辩滔滔,不见瘁。痛除匪类,严禁赌风。”在过去的百余任知县中,清官廉吏堪称道者,终是少数。不光是福鼎,全国大风气使然。遍查史料,在福鼎历任知县中,在狱讼刑政方面能与丁芳媲美的也就以“平日留心民瘼,决狱尤明慎平允”的首任知县傅维祖,以及同治年间力将鼎盐改归官办的知县陈庆生,余者不足为道。

在惠民便民方面,丁芳也不少费力气。旧桐山一步之遥,有水北溪石桥,系闽浙交通要道。咸丰三年三月初六日福鼎发生地震,震声如雷从西北至,闻者头眩。水北溪桥塌坏30多丈。时县令丁芳到任不久,多次深入水北各村倾听民众呼声,深知此桥重要,亲自督造三个月,终将石桥修复。

在关心民瘼方面。光绪二十四年夏大旱,至八月十六日强台风袭福鼎境,连日暴雨,洪水成灾,四野水高丈馀,田庐人畜漂没无数。丁芳废寝忘食,积极组织百姓抗灾夺粮,故民无饥馑。经过这次的抗灾,丁芳深感积谷备荒之重要。第二年春,他还带领贤良乡绅、慈善会董事人员向全境各殷户劝捐,提出“每积存一百担谷子捐三担,一百担以下的免捐”的口号。该方案一方面让全境各富家都能捐出粮食,又保障了众多中农、富农增加负担,市民拍手乐从,共捐集稻谷四千余担存入粮仓。他还在境内几个人口较为密集的集镇,如点头、管阳、店下、前岐、白琳等地设立社仓,保证了一方百姓灾年不乱,保境安民。

纵观“德政碑”的立,我们稍加分析,就会发现,其大体分为两类“立法”。一类是老百姓为贴心的父母官所立。如宋包拯担任开封知府,明镜高悬,以廉洁著称,百姓为他立“德政碑”,这是立在了百姓的心上。他的名字世代相传,至今家喻户晓。近年来涌现的沈浩、王瑛……等等。他们执政为民,廉洁奉公,鞠躬尽瘁,办了数不清的实事、好事、大事,政绩显赫,百姓为他们刻石立碑,顺理成章,理所当然。这样的丰碑,耸立在十三亿人民的心中。

另一类“德政碑”,本不该立,却立了起来。此类“德政碑”,不是百姓为“父母官”所立,而是“父母官”自己给自己立,或下面的“父母官”为上面的“父母官”立,或“父母官”之间你给我立,我给你立,自吹自擂式。远的有宋奸相蔡京、清巨贪和坤等人也曾立过“德政碑”;近的如省外某庸官本无政绩,却花纳税人的钱,大搞“政绩工程”,不惜债留子孙,也要图取虚名,造出一座“德政碑”。这样的“德政碑”也是“缺德碑”,其寿命是很有限的,而臭名却远扬。

当然丁芳德政碑应该属上前一类,毕竟他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,虽然在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事。谈起政务,如今哪位县长没救过灾,哪位县长没少在市政建设方面下攻夫,哪位县长没慰问百姓。但在封建社会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的世风下,已是十分难得可贵了。按照哲学上的对立统一律,立和倒是对立统一的,有立则有倒,有倒则有立,“德政碑”亦是如此。不过“德政碑”的倒,也分为两种情形:百姓给为民作主的父母官立的德政石碑,即使天长日久风化倒掉了,但“父母官”的名字却是百姓心中永远不倒的丰碑。相反,那些庸官的“德政碑”,老百姓称为“缺德碑”,这种“缺德碑”百姓不仅不会立它,还会推倒它,即使不推,它自己也会倒掉的。如前几年某县委书记,在任时对党员领导干部管的相当严,几乎做到全市禁吃,市风为之一振,一时为百姓传颂;若干年后,调往他处之时,百全城百姓还自发含泪送别,此君也曾发出豪言“我还会回来的”。后来事实证明,他只是伪装的比较好而已,一到另地任职什么腐败的事都干出来,终落得身败名裂。还好市民没有为其树“德政碑”,否则将成又一笑柄。

总之,“德政碑”立不立,不在于形式,而是根植于亿万人民大众的心间。也只有这样的“德政碑”,谁也无法推倒,至于那个形式的“德政碑”不立也罢。

((陈启西)

【top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