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廉政文苑

陈桷:清正廉明 恬淡荣利

浏览次数:    发布时间: 2016-12-16 17:36 字体大小:

  陈桷,原名纬,又名文通、季壬,自号无相居士,据宋绍兴朝御礼《玉玺黄罗紫诰文》记载出生地为福建省柘荣县溪坪潭头坪。宋政和二年(1112),登进士,殿试考第三名,列取三鼎甲探花。授文林郎、翼北兵曹参军、太学府五经正博士,累迁尚书虞部员外。一生历经了哲宗、徽宗、钦宗、高宗等朝代,是一位南北宋军政要员。他力主抗金,三平兵乱,五遭贬黜,仕途坎坷。朝廷敕封为护国监察“给老”。

  陈桷一生,清正廉明、刚正不阿、忧国爱民、恬淡荣利,列传《宋史》,流芳千古。著有诗文集十六卷,多散佚。

福建省柘荣县溪坪

  身负重托 惩治贿案

  陈桷信奉“刑无等级”、“法不隐,而民无怨”、“治官莫大于治贪”、“治天下,首在惩贪治吏”,力挺“公正、公廉、公明”的司法天平。

  宋政和七年(1117年)至宋宣和四年(1122年)间,六恶之首蔡京从入相第二年起,深知宋徽宗爱好书画古玩,为投其所好,利用王安石手上所积累的大量财富,大动土木,在皇城汴京开封府营造景灵宮、延福宮、九成宮、保和殿、福宁殿、明堂等宫殿苑圃,其中位于皇城东北部用土堆成九十米高的“艮岳山”与开凿人工“曲成江”工程最为浩大,搜集天下奇花异石,营造楼观台榭。其工程由蔡京心腹童贯分任工役,并在江南设立“造作局”。仅一块从安徽灵壁县进贡的“卿云万态石”,用千人抬进京,耗资八千贯,足够两百户人家一年的生计。

  工程弊案重重,引人瞩目,宋徽宗将陈桷调工部任虞部事,掌管山泽、苑囿及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锡、盐、矾场冶等公事,陈桷不负圣托,对宮建苑圃工程与江南“造作局”,“能一一渐登计其入耗,辨其地产而立其‘厉禁’,能明断赏罚和贿案”。全面彻查宫建陈账,立新章,惩治数起贿案,断了童贯的财路。政声斐然,成为北宋政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廉吏新星。

  宋绍兴三年(1133年),自宋都南移,江南一带手工作坊与物品交易日趋兴盛,出现了“官铸日减,私铸日盛,朝廷对铜币外流日盛乏策”,造成“天下物贵币少”的局面。

  高宗深知陈桷为一代才吏良牧,文能治国,武能安邦,将他召回调户部任金部副长官员外郎,治理朝廷税赋与货币流通公务。陈桷廉而生威,着手惩办“私铸”与“官铸日减”的贿案,跳出官官相护的怪圈,整治贪腐,不留情面,维护了铜币的稳定性。发布“厚铜本之积,广加铸数,重外泄之防,严销毁之禁”的治理举措,对交易市场中的“匀考、平准、市舶、商税及香、茶、盐、矾等,视岁额增亏而为之赏罚”,使朝廷及时摆脱了理财失控的困境。

陈桷故居溪坪古街

  不畏强权 刚正直谏

  “谏者,谏君也。”在延宕数千年的中国监察制度中,“尧置敢谏之鼓、舜设诽谤之木”,是对至高无上皇权制度的分权制衡。历代开明君王对于朝廷监察,赋予很高的地位与权力,可以“谏铮”、“劝谏”来纠正皇权的失误。

  陈桷作为一位封建举子、宪司官吏,始终以“修身诚意”、“治家平天下”为己任,他义薄云天,不畏强权,曾经被南北宋权倾天下的保守党蔡京、秦桧看作眼中钉。宋绍兴五年(1135年),朝廷“主战”派重臣仆射范宗尹被罢免,“主和”派秦桧夺取相位后,朝政纷争对立,陈桷刚正不阿,始终不愿夤攀秦桧权势,只得称疾、被贬。偏安一隅的南宋绍兴朝,大敌当前,无视国恨家仇,得过且过,助长了朝廷官员崇尚清谈之风。陈桷忠耿朝廷,心胸坦荡,多次振言疾呼,整治朝廷纲纪,向宋高宗谏言道:“当今专讲治道之本,修政事以攘敌国,不当以细故小事勤圣虑如平时也。”、“刺史、县令满天下,不能皆得人,乞选监司,重其权,久其任。”陈桷任龙图阁士时,多次与秦桧议事不和,再次被外放。他身在朝野,心怀魏阙,念念不忘国政修明,多次向高宗上疏道:“乞置乡县三老,以厚风俗,凡宫室、车马、衣服、器械定为差等,重侈糜之禁”。

  宋绍兴十年(1140年),陈桷任太常少卿,主管邦国祭典,对于宋高宗将新编《徽宗御书》藏于敷文阁,想升该阁规格。陈桷一身正气,即使宋高宗打算钦定之事,敢于直言冒犯:“陛下应严奉祖训。”对于皇家祭祀圣典,也敢于秉言:“宋廷沿用古代天子、诸侯把远近先祖神集合在太庙里祭祀。典例繁杂,需予限定,主张‘止用一羊。’不可过于奢侈、滥用。”宋高宗十分赞赏陈桷直言不讳的廉风正气。

  宋绍兴十一年(1141年),陈桷奉诏与吏部、礼部、太常寺等六位名臣进殿廷议典制,对于“加封建国公瑗为检校少保”和“进封普安郡王”之事。秦桧以为陈桷等议事之说,与故相赵鼎的主战派论调如同出一辙,向宋高宗力进谗言,最终把陈桷及持有廷议异见者吏部尚书吴表臣与礼部尚书苏籍、员外郎方云翼、太常寺丞丁仲辛等均以“不详典故,专任己意,怀奸附丽”等罪名,一概罢免逐放。

福温古道驿站·溪坪陈桷街

  以民为天 为民请命

  陈桷一身清风正气,在满朝士大夫中,唯一被宋高宗称赞为“好士人”。宋绍兴十三年(1143年),宋高宗忽然问秦桧道:“陈桷好人士,今何在?可惜闲却,当与一差遣。”陈桷就此得以复职。宋绍兴十五年(1145年),陈桷经宋高宗钦点任襄阳知府,充京西南路安抚使,掌管一方军政大权。陈桷一生波折,几经贬黜,年届半百,已别无他求,见襄汉地区连年兵灾,民不聊生,户数骤减,只及平时二十分之一,但所负税赋却有增无减。陈桷深知只有“下富则上富”,反对“聚敛穷民。”为此,他挺身而出,为民请命,要求朝廷重行蠲减税赋,其爱民之举,深得人心。又遇江汉决口,洪水泛滥,田园淹没,民舍漂荡,陈桷“躬身率兵民捍筑堤岸”,以平水患,灾后致力恢复生产,赈济灾民。他“与百姓均事业”、“共劳苦”的亲民吏风为当地民众所传颂。

位于福建柘荣县溪坪的陈桷探花府故居

  拒收番宝 守介不移

  “廉者,民之表也;贪者,民之贼也。”陈桷不贪为宝,身体力行,清廉自守,洁身自好。

  宋绍兴二十四年(1154年),陈桷任广州布政司副使,地方行政副长官。在其任上见百艘南蛮番船在海上飘溺遇险,他亲至海边营救,创舍五十余间,将遇险番物搬运上岸令人看守,提供茶点,安排食宿。番官感激馈赠番宝大礼价值三万八千余贯,陈桷当即归献朝廷,上嘉为“守介不移。”广州廉举杨盛在陈桷离任时赋诗赞道:“囊槖来时似去时,如公清白古今稀。身如竹叶心如水,不带江南一线归。”朝廷奏官萧东保将其诗与陈桷在广州清廉政风,上奏朝廷。圣上恩准陈桷布政司转职,封以护国左侍郎,继封兵部尚书大丞相,正一品。

  陈桷任广州布政司转职后,充广南路经略安抚使,为封疆军政大臣,终因年迈路险,操劳过度,逝于广南路赴任途中,终年六十五岁。

  陈桷薨谢后,朝野悲泣,皇帝恩典,敕以护国监察“给老”,以一品荣爵官葬。诏谕“灵柩运送,各州衙卫沿途开路,起倩车夫致哀挽送,逢水造桥,逢州州接,逢县县迎”。葬于长溪二十四都(今福鼎管阳溪头)广化。宋吏部尚书、事功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在陈桷的挽词中深情地写道:“三品官名重,千年墓色新。广东正相忆,泪激海潮音。”

尘林尽染唱秋歌(柘荣东狮山)

 

【top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