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廉政文苑

陈瑸:正心诚意 廉能卓绝

浏览次数:    发布时间: 2017-06-01 19:19 字体大小:

坐落于陈瑸故乡雷州市的陈瑸纪念馆。

陈瑸(1656—1718),字文焕,号眉川,广东海康县(今雷州市)人。清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举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陈瑸于康熙三十九年(1700)出任福建古田县令,一年后便升任台湾县令,尔后又任刑部主事、刑部员外郎、兵部郎中、四川提督学政、台厦兵备道、湖南巡抚、福建巡抚等职,康熙五十七年卒于福建巡抚任上。

陈瑸是清朝一位极其廉能、极为勤政爱民的一代良臣,康熙皇帝追授他为礼部尚书,赐谥“清端”,后人誉为“天下清官”。

当年的古田县城已经成为美丽的翠屏湖。(张永艳摄)

  治吏肃贪

古田县是陈瑸入仕任地方官的第一站。

旧时征收赋税是县令的首要政务,也是体现治县政绩所在。然而,陈瑸所遇到的最大也是最棘手的难题就是征收赋税。

在上任前,陈瑸对古田就有所了解,由于不能足额完成税赋征收,从康熙三十四年到三十八年,已积欠了12000两银子。

面对困难,陈瑸迎难而上,铁心面对。正如他写信告诉他儿子:“从来无不可化之人,所难者,仍在己耳。己若端正,人必不难于治。此圣贤铁板道理,汝父信之有素,方将行之今日,汝可无虑也。”“士君子既以身许国,有土有民,皆当尽心竭力以供厥职,未可以地之难易生烦恼心、生退诿心!盖世人间之所谓好地方者,不过以其可以多得钱,为身家计耳!”他对儿子表白:“汝父此念一出门时已断绝了,又何嫌于其地之难为!”。

陈瑸在到任之时,手书‘正心诚意’扁于堂,以此四字立匾,表明了他治邑的决心。

到任后,陈瑸以他的睿智和敏锐的洞察力,透过粮仓,看到问题的实质是“硕鼠”。

他在调查中发现县衙腐败乱象丛生,衙门机构臃肿,名目繁多,胥吏贪赃枉法瞒官欺民现象令人发指,连“号为知书识礼者亦武断乡曲,把持官府为能事”。如,县衙书办原来只有14人,给有工食,后来工食已被奉裁了。然而,前几任书办人员反而都在不断递增,由14名增至28名,又加至56名,最多至七八十名。所设机构名目更多,除了“吏”“户”“礼”“兵”“刑”“工”六房外,还增设有仓房、库房、库子、承发、铺长房、屯房、册房、里书等等,而人员达到一百五十八名。这些人没有了工食,肯定不会“食贫以办公事”,必然瞒官嚼民,无所不至。

“兴利不如除害”。陈瑸这位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,就点在了整肃衙门、精简机构上。治邑先治吏,到任一个月,便一口气裁员半数,达七八十人,令其归农当差。

美丽的翠屏湖。(李鸿驰摄)

在精减人员之后,陈瑸把第二把火烧在了吏员的贪腐问题上。

他通过对户籍田籍予以一一清理甄别,发现边远乡村累积逃欠赋税,都是由造册的县衙小吏与地方地主勾结,将田地赋税化整为零,把自己的田籍伪报到其他农户的田籍上,以此逃避赋税,致使农户出现多余的负担。

因此,他下令在征粮过程中,其造成农户多出实际税额的部分,都拿造册的小吏问罪。

陈瑸对整饬吏治严惩贪腐极其严厉,把这班硕鼠讽之为“蠹”。如他在《八事》和《十议》中都有整顿衙门肃清污吏的条文。

《八事》中的第六事就是要“除蠹书蠹役”。陈瑸指出:蠹书盘据衙门,最为民害;蠹役则欺压百姓,作恶多端。

《十议》中第七条是“勿经册蠹”。陈瑸认为,古田征粮连年逋欠,“弊害尽在此辈”,要象农夫除杂草一样,“古邑册房所当永远革除。”《十议》的第五条是“免开书算。”对奸诈的里长和书蠹利用书算(会计一类的人员)假公济私吓骗粮户、勒索百姓,“一经发现,除尽法惩治外,仍申解宪辕按律治罪”。

陈瑸塑像。

陈瑸甚至还追查到康熙三十七年前任丈量土地由册蠹弄虚作假,使穷民受加丁加亩致使枉加税粮一案,“经审究枷责在案。”同时,陈瑸对衙门内分管钱粮的部分胥吏特别警觉,凡事亲躬查核,要求“款款确实。对有一字舛错,立行责革。”

在治吏和肃贪惩腐中,陈瑸甚至对前任的不作为也给予抨击。他十分尖刻地数落:“不念自己功名,曲留他人情面,犹可言也;并不顾公家钱粮,任以若辈抗延,亦何用此县令为?”整治力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。

陈瑸任巡抚时,对官询情受贿、拖拉办事、借名摊派、宴会无节等等劣行都予以警告,并他在《抚闽晓谕》中对下属的要求:“县令一官与民最亲,一县亿万姓之命脉咸寄托焉,必认真‘为民父母’四字,无一念不为民谋,无一事不从民便。”

通过陈瑸狠心清除腐败,古田的政治面貌自然为之一新,许多难事也将迎刃而解。

古村晨曦。(钱锦承摄)

  征赋恤民

陈瑸在古田解决了许多难题,办了许多实事,可谓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。

古田岁征额多,加上历年积欠,征收任务十分严峻。陈瑸经过几个月的调查、疏理,征粮问题的脉络已摸清。

在此基础上,他通过重新清算土地,并把新出台的减轻平民赋税政策和丁田合理计算方法等向群众告示,让他们知道公平合法的应征是民众的义务。

下半年开始征粮后,陈瑸把难度最大、地方最偏僻,民众生活比古田其他地方更为艰苦的古田北路(现部分为屏南县辖区)偏远乡村作为自己征粮的首发目的地,先难后易。


藏在深山里的村落。(钱锦承摄)

在征粮过程中,陈瑸轻车简从,与穷苦百姓同餐共宿,直接体验农民生活疾苦。

征粮时,先从地主和有权势的人开始,对百姓则依实际人口亩数核额征收。同时,随着把惩腐的范围扩大到各都各里,册蠹、蠹役被解除,扫清了征粮的障碍,使得征粮工作顺利推进,每到一村,百姓都拥道顶礼,所到之处,百姓自然踊跃纳税。正如在下乡征粮回衙后给儿子寄去一封信中所说,“虽历经川岩险仄,小民皆欢呼攀辕,顶香迎接,如赤子之恋之母。所欠钱粮,不动一板,经宿即完纳。仅一个月零征起三千两,人无不责责难之。”

陈瑸在这次北路下乡征粮,去了一个月零四天,留下了30首诗,几乎日有一诗,占他一生诗作数量的四分之一。

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《陈瑸诗文集》。

陈瑸把征粮沿途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这些诗作既有体现他为国征税不惮劳苦、亲历亲为的勤政精神,也有体现他在征粮中与老百姓结下的鱼水之情,还有的表现出这位父母官对山区穷苦百姓深切怜悯之心,其中《扪虱》一诗最为警喻。

“虮虱潜踪秘,周身手自探。搜除我虽刻,钻吮尔何贪?几许脂膏润,能容寝食酣?藐躬犹尔尔,世务敢轻谈!”

当时古田乡间山高水冷,村民穷苦,卫生条件极差,老百姓身上长虱子是很普遍的。虱子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很强。陈瑸晚上睡在农人家里,身上长虱子在所难免。虱子虽小,作为侵人肌肤的害虫,实在令人厌恶,而且还很难消灭。陈瑸在治吏中查出胥吏册蠹对百姓的危害,有感而写成这首讽喻诗,把这批贪腐分子比作吸食民脂民膏的虱子,真是维妙维肖,入木三分!

陈瑸在完成北路征粮任务后,又下乡到古田别的地方亲征,使古田的征粮任务得以全面完成。

为全面彻底革除丁亩赋役弊政,为老百姓减轻赋税,陈瑸出台了针对古田人口土地赋役问题的十条政策《条陈古田编审事宜十议》和《八事》,上报福建巡抚审批施行。

“十议”分别为“税契收除”“禁勒短亩”“归都归甲”“覈除逃绝”“免开书算”“着认虚粮”“勿经册橐”“合并屯丁”“僧寺附籍”“画一比簿”。前七条为民生除弊,后三条为追征立法。

这《十议》《八事》上级审批“颇为当事诸公许可”,很快就在古田得以全面实施,产生良好的治政实效。

当时台湾由清廷收复不久,地处海疆,战乱始平,人心不稳,酷吏当政,民不聊生,百事待举。

于是,陈瑸在古田任职才一年多就被调任到台湾任县令,正如台湾张雄《邑侯陈公功德碑》载:“陈公当其制锦古田也,政迹彰彰,亦既孔迩兴歌,父母咸戴矣。壬午春,台令告缺,督、抚喜公廉能为最,上其事于朝,得改古田之任而调台焉。”

陈瑸到任后,把治理古田的包括“八事”“十议”等经验带到台湾,其“廉惠一如古田”,政绩卓著,被誉为“海疆治行第一”。

由于陈瑸治政策略和治邑业绩,成效突出,福建巡抚曾向朝廷“报最”(指旧时长官考察下属,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朝廷叫“报最”),并向朝廷举荐。

当年的水口如今已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。(卢友欢摄)

陈瑸养成吃苦耐劳精神和体贴民情的父母之心。因此他为官能事事亲躬,从下乡征粮,到学堂为士子讲课,到街头巷尾宣传上谕,到民间巡行察访等等。

《古田县志》关于他督修城墙一节还有以下记载:“闻值众工小憩之时,于二保城隅亲自砌砖数块。历年风雨损坏他所,惟此独完。化工冥感,示此灵异,非悯劳臣,亦彰清白也。”

还有一则感人故事,“水口差役,旧派民夫,穷黎重困。夏四月,适有公务,催办匆迫,乃亲诣驿,语使者曰:‘我民此时布插忙甚,何暇及此?若急于供应,惟我可当一夫耳。随请豁免’。”

陈瑸在组织民众重修古田城墙时,“躬自督率,盛暑坐烈日中,不张盖,与民同勤苦。民有饷工者,惟蔬食菜羹,为之一饱。至一脔一味必却。”这些都是他与贫民共艰苦的真实写照。

陈瑸后来到福州任福建巡抚时,仍不忘水口民众地少人多常靠在闽江上捎排运竹木粮货度日的情形,特规定“凡上游捎木排过水口者,撤回原捎夫,由水口民众代捎至省城。”从此许多水口民众得到捎排这一职业,生活得以改善。

陈瑸调任福建巡抚入朝面圣,次日,康熙对群臣说:“朕昨日召见陈瑸,细察其举动言行,确系清官。以海滨务农之人,非世家大族,又无门生旧故,而天下之人,莫不知其清,非有实行,岂能如此!国家得此等人,实为祥瑞。宜加优异,以厉清操。”

陈瑸出京调任福建巡抚时,“闽人闻而踊跃”。到达福州时即发通告曰:“奉命抚闽,责任愈重,畏惧愈深。”表示“居心不敢不恕,执法不敢不严。”

到任伊始,陈瑸即要求各州县据实呈报农田水利设施详情,要求各地招垦荒地,酌给工力,以遂民生。

在任期间,陈瑸注意考察勤廉官吏,向康熙皇帝举荐了闽台两地12位县官,称他们“催科有法,居官俱有声名。”保荐延平府通判、邵武知府、福宁知州,赞扬他们居官简净,勤惧供职。对这些官员,建议予以破格提拔。

  陈瑸事迹被收入“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列”。

  励操守廉

陈瑸在不仅勤政,而且清正廉洁。他曾表白心迹:“贫者士之常,贱乃吾之素”。

陈瑸来古田,不带眷属,不请幕宾,只带一名仆从。平时,布衣素食,起居止一厅事,昧爽治事,夜分始罢。

陈瑸无时无刻不以“贪取一钱与百千金无异”为戒,从不枉费民一钱。他居官自俸极薄,从不寄银回家。家中生活困窘,他劝儿子道:“家计淡泊,汝们清苦,且忍耐过日。”他还说:“此前做县令,乃为公家守财,为百姓分忧之日,断无自守之而自盗之,不为百姓而为家计之理。汝父誓不寄银回家,为此也!”

“居官自奉极薄,日啖老葁少许。羡余所入,悉以归公,秋毫不染。”陈瑸自己仅日啖老姜少许,咸蛋就饭,食不兼味,却把薄俸积攒起来捐资办学、贴补公用、救济贫民。

陈瑸在古田下乡收粮时,“所至不妄费民一钱,妇孺以芋蔬馈,则欣然受……”住在老百姓家中,“民间厅事隘,下榻地无余。土湿蛟声聚,窗低月影疏。不眠知夜永,虑事及更初。且喜孤灯伴,分明照簿书。”

康熙在得知陈瑸“无盘缠与儿子相见时”,叹息久之,对身边的大臣说:“此苦行老僧也!”

清康熙御笔《赐闽抚陈瑸》。

陈瑸在古田任职才一年就升迁,这是古田老百姓怎么也想不到的。这么一个为民造福的父母官,说调就调,在感情上实在难以接受。所以,“去之时,街号巷哭,相送数十里外而别。”

在他调任时,《古田县志》还记载一件特别感动人心的事:由于陈瑸上任古田,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历年积欠的税粮悉数收齐的同时,他看到许多贫民百姓因歉收和纳粮而无米下锅,所以又将县库的粮食平粜给他们充饥,造成库存粮食暂时缺额。

老百姓闻知此事,大家争先恐后捐出一升半斗充填国库,粒米成箩,不到两天时间竟然使存粮超过了应存的数额。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事,也表明了古田平民百姓挤出口中之食来感戴这位父母官。 

古田新城风貌。

这件小事仍不足表达古田百姓的感恩之心,众人商议要给陈瑸立生祠。陈瑸听说后,坚决反对。

然而,他从古田升调时,古田士民感恩戴德,于康熙四十年,由百姓自发募捐,分别在古田的三保、六保、黄田三个地方,为陈瑸建起三所生祠。陈瑸任职一年就调离,一县连建三座生祠,万民怀德,高山景行,堪称至崇至盛。水口民众感其恩德,也在他去世后,建陈公祠纪念他。

康熙54年(公元1715年)冬,闽浙总督入京,陈瑸暂兼总督事,奉命巡海,他自带行粮,摒绝沿途供顿,同时把所属公费一万五千两,拨充公响,用于地方事业。在个人生活上,做到“衣御布素,食无兼味。生活十分俭朴。但凡是于民有利之事,他便尽力而为,往往是“不动声色,焕然一新”。

陈瑸在福建巡抚任上因操劳过度去世。逝世前一天,陈瑸请求将任内应得银13000两充为兵费。由于身后萧条,以致其子扶丧归里时连路费都没有。康熙皇帝知道后,特批准从陈瑸上交的13000两兵费中拨出3000两,方才得以上路。史称“丧行之日,祭奠塞街巷;哀号之声,如丧父母。”根据陈瑸遗愿,其子对闽省官员惠赠均概辞不受。

康熙对朝臣说:“朕亦见有清官,然如陈瑸者实罕见……诚清廉中卓绝者,不加表扬何以示其勤?”为此,康熙帝为陈瑸写的御祭文称他“清操特著,风轨卓然。”“似兹清节,伊古为难。”其御制碑文称陈瑸“凡所扬历,皆矢洁清……能励志公忠,悉屏谋身之风;居怀淡泊,弥高酌水之风……近求今日,远稽古人,似此清操,尤乎尚矣!”

康熙还下令追授其为礼部尚书,萌一子入监读书。雍正、乾隆二朝,对陈瑸也进行了表彰。

雍正朝时,京城建贤良祠,陈瑸神位被供入祠享祀。雍正皇帝在《敕建京师贤良祠诏》中称,“巡抚陈瑸等,持躬正直,奉职公忠……俯仰无愧,为朝野所共钦;始终不渝,无瑕瑜可指。”雍正皇帝在《赐闽抚陈瑸入京师贤良祠致祭文》中又称赞他“秉志清严,禔躬廉介”,“流芳竹帛,卓然一代之完人。”

【top】